新闻与活动
新闻与活动

位置: 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正文

成果 | 旋转对称性破缺引发的反常回音壁模式

近日,由厦门大学陈锦辉副教授、陈焕阳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肖云峰教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在回音壁微腔曲面光场调控方面取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nomalous optical whispering-gallery mode induced by rotational symmetry breaking” 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Physical Review A》(10.1103/PhysRevA.109.013508)上。


研究背景

得益于超高的品质因子和较小的模式体积,回音壁模式(WGM)光学微腔能够极大地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已成为低阈值激光器、超灵敏传感器、高效非线性光学以及腔量子动力学研究的优异平台。传统上,对回音壁微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腔材料的固有光学属性上,如折射率、吸收、热光效应,或光机械响应。除体材料外,近来已有研究指出表面效应对回音壁光学微腔基础、应用研究也大有裨益,例如,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二阶非线性效应和表面梯度光场分布导致的强自旋-轨道耦合。另一方面,表面曲率分布对于研究光在弯曲空间中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对于传播光场而言,空间曲率可以类比于非均匀折射率分布;因此理论上,三维封闭微腔的表面曲率应当会影响微腔光场的演化规律,然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量化的实验研究还未见报道。


研究内容

该工作研究了在微球腔表面,由旋转对称性破缺导致的一类反常回音壁模式。与传统回音壁模式相比较,反常模式在球面上不具备旋转对称性,且模场呈现周期性的自聚焦现象,如图1所示。众所周知,微球腔的模式场可以通过分离变量法来进行求解,其模式的特征函数可以用三个参量来描述,角量子数l,方位角量子数m,以及横向模式阶数p,其中p=l-m+1,为模场从球面南北两极间的强度的极大值个数。当l>>1 且l~m时,微球腔中的模场局域在赤道附近,且紧靠球面,类似于光限制在曲面上。由于球的完美对称性,m是一个好量子数,因此沿着方位角方向模场宽度是定值(图1a-b)。然而,当微球腔有轻微形变且旋转对称性破缺时,m不再是一个好量子数,在一定条件下,沿着方位角方向,模场将周期性地变化,呈现两次自聚焦,如图1(d-e)。为进一步定量分析这类反常模式,研究人员采用变换光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变换光学是理解光在弯曲空间中的特色理论,在该理论下,球面可以通过测地线保角变换与二维平面上的Maxwell’s fish-eye透镜等价,继而可以等价为具有2π周期的,折射率在一维方向渐变的Mikaelian透镜。因此,在标量近似下,具有较低的横向模式阶数的回音壁模场可以由一维Mikaelian透镜中的本征态来模拟。研究表明,在一定近似下,微球腔上的模场分布等价为厄米特-高斯光束在一维Mikaelian透镜中传播。如图1(c,f),旋转对称性保护下的回音壁模场对应于Mikaelian透镜中的本征态;而旋转对称性打破下,反常模场对应于Mikaelian透镜中的本征态以不同模式系数相叠加。

图1 微球腔中传统回音壁模式和反常模式的对比。上栏(a)-(c)和下栏(d)-(f)分别为旋转对称性保护下的回音壁模式和旋转对称性破缺下的反常模式在球面上的模场形态、模场宽度、模场由一维Mikaelian透镜本征态的展开情况

在实验上,研究人员采用熔融法制备了直径约60μm的微球,表面掺杂铒离子。波长可调红外波段的激光通过锥形光纤耦合器将光耦合进微球腔中。微球腔品质大约为107,在红外激光泵浦下,球表面的铒离子进行荧光上转换,将相干红外光转换为宽带非相干绿光,从而可以通过拍照方式对微腔表面光场成像观测。泵浦光的波长的调制范围为1510 nm至1570 nm, 同时仔细优化锥形光纤耦合器位置,用于激发不同阶数的回音壁模场,如图2(a-b)所示,实验结果与理论仿真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如图2(c-d)所示。从一维Mikaelian透镜中本征态的叠加来看,反常模式的阶数越大,其组成的本征态分布越弥散(图2(e))。

图2 反常回音壁模场的观测。自聚焦反常模场(p=1至p=5)的显微观测照片,(a)前视图,(b)后视图。(c)由一维Mikaelian透镜数值计算的结果。(d)反常模场宽度沿角向分布的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的比较。(e)不同反常模式映射到一维Mikaelian透镜本征态的分布。

当在微球腔中激发多个简并的反常模式时,可以构建曲面上的干涉光场。实验上,通过精细调节红外泵浦波长和光纤耦合器位置,可以实现同时激发两种反常模式,如图3(a)所示。在微球赤道面附近,球面上的干涉扭链状光场清晰的成像,并伴随着远离赤道的暗淡弯曲条纹。在Mikaelian透镜中,这样的场分布可由基模和第九阶模的厄米特-高斯光束干涉而成,通过坐标变换的球面模场的理论结果如图3(b)所示。定量地在相邻扭链中提取了两个典型的横截面场,如图3(c-d)所示,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良好。因此,通过控制变形微球腔中的光学激发,可以在微球表面定制出多样化干涉光场,该微腔光场调控策略可以推广到不同类型的曲面微腔。

图3. 微球腔表面观测到的无衍射的干涉光场图像。(a)前视图和后视图的显微镜照片。(b)变换光学理论计算的结果。(c),(d)实验和理论的对比。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该工作报道了超高品质因子微球腔中的一类反常回音壁模式。在实验上观察到由旋转对称性破缺和正曲率表面驱动的自聚焦的反常模式。通过调控微球腔形貌,实现了简并模式激发,扭链状场的模场分布清晰地展示了曲面上的波动效应。该工作将变换光学与曲面微腔光学连接起来,有望为芯片上的光场调控和光-物质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范例。

厦门大学陈锦辉教授、博士后肖雯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厦门大学陈焕阳教授,北京大学肖云峰教授为通讯作者。厦门大学博士生朱圣科、硕士生沈超凡,北京大学博士生张沛吉,研究员曹启韬对论文有重要贡献。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大学校长基金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A.109.01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