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活动
新闻与活动

位置: 首页 > 新闻与活动 > 正文

厦大物理陈焕阳教授课题组在水波局域现象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提出水波极化激元新概念

近日(2022年5月17号),厦门大学物理学系陈焕阳教授课题组在水波局域现象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提出水波极化激元新概念。研究人员借鉴人工表面等离激元(Spoof-SPPs)的理论方法,提出并设计了一种一维凹槽阵列,首次实现水波局域化和单向传播,该装置可以等效为各向异性水深和负水深,并且他们还发现了一般的浅水波方程,它不仅适用各向异性且非均匀的水深,也适用非均匀重力系统,相关成果以“Water Wave Polaritons”为题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入选编辑推荐并被Physics等重点报道。


背景介绍

1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

2004年,Pendry等人提出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Spoof-SPPs)的概念[1],他们发现在完美电导体上挖孔可以像金属一样在其表面激发类似的表面等离激元,Spoof-SPPs继承了表面等离激元(SPPs)的许多自然特性,比如德鲁特模型(Drude model)下的色散曲线,以及表面模式等。因此,Spoof-SPPs和SPPs一样具有较大的传播波数,并具有低损耗和易于制造的广泛应用前景。通过修改Spoof结构的几何参数,便可以改变Spoof-SPPs的电磁响应频率。

(a)

(b)

图1  (a) Drude model下SPPs色散曲线

(b)Spoof-SPPs色散曲线

2

偶极子的近场干涉

一对圆偏振的偶极子在自由空间中可以激发出涡旋波,其磁场z分量振幅关于波源左右对称,如图2(a)所示。2013年Francisco J. Rodríguez-Fortuño等人进一步发现,涡旋波所激发的表面等离激元传播时,波源一边的电磁波振幅被大大减弱,另一边电磁波的振幅大大增强,从而激发出单向传播的表面等离激元[2],如图2(b)所示。

(a)

(b)

图2  (a) 涡旋波的磁场z分量场图  (b)圆偏振的偶极子在金属表面激发出单向传播的等离激元



创新研究

在二维情况下,横磁场模式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和表面水波的亥姆霍兹方程(浅水波动方程)具有相似性,通过对比上述方程可以发现介电常数张和水深张相互对应,因此可以通过控制不同地方的水深来实现不同的折射率分布。但是这个类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只适用于均匀的重力系统。因此为了求解更加复杂的水波系统,研究人员推导出了一般情况下的浅水波动方程:

其中p是流体表面的静水压,是流体密度。它不仅适用各向异性且非均匀的水深,也适用非均匀重力系统。它可与横磁模式Maxwell方程组类比:

但需要做以下一一对应: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更正了前期类比时的一个失误,原先是把水波振幅和磁场分量进行类比。更严格的,应该与磁感应强度类比: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电磁波中激发单向传播的等离激元的方法推广到水波中,激发出单向传播的水波。金属之所以能在其表面激发出高度局域化的等离激元,是因为金属在特定频段的介电常数为负数,但是自然界中没有负的水深的存在,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由刚体构成的一维凹槽阵列可以等效为负的水深,从而可以激发出单向传播的水波。

利用Spoof-SPPs的原理,研究人员设计出了如图3(b)所示的超材料结构,其中凹槽的宽度为a,循环周期宽度为d,凹槽纵深为s,他们利用该结构实现了如图3(a)所示的水波单向传播。

图3  (a)具有角动量的水波激发单向传播水波示意图

(b)实验使用的一维凹槽阵列结构

然后将上述结构带入商业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中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4  (a)具有角动量的水波在一维凹槽附近激发的水波振幅分布图 (b)具有角动量的水波在一维凹槽阵列附近激发的水波振幅模值图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波源左侧的水波振幅被大大减弱,波源右侧的水波振幅被大大增强,形成了向右传播的单向水波。

基于一般情况下的浅水波动方程,研究人员还发现该一维凹槽阵列可以等效为在不透水的刚体前面放一个具有各向异性水深和特定重力的水层,如果假设图4中地方的水深和重力为,则该各向异性水层的水深和重力为,同时他们还发现该一维凹槽阵列也可以等效为一个具有负深度的水层,即通过该一维凹槽阵列可以在实现负的水深。

为了验证理论构想,研究人员用3D打印机打印出了如图3 (b)所示的一维凹槽阵列,该结构尺寸为,,,考虑到浅水近视,实验中的水深为。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调整螺旋桨和一维凹槽阵列的距离为1cm,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旋转,可以看到波源左侧的扇形区域的水波振幅被大大减弱,形成了一个向右传播的单向水波,如图5(a)所示。通过改变螺旋桨的旋转方向,可以改变单向水波的传播方向,当螺旋桨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时,可以看到波源右侧的扇形区域的水波振幅被大大减弱,形成了一个向左传播的单向水波,如图5(b)所示。


图5  (a)螺旋桨(顺时针旋转)靠近一维凹槽阵列(1cm)的水波振幅分布图 (b)螺旋桨(逆时针旋转) )靠近一维凹槽阵列(1cm)的水波振幅分布图

动态视频效果

一维凹槽阵列激发出向右传播单向水波

一维凹槽阵列激发出向左传播的单向水波

单向水波的运输效果

为了定性演示单向水波,研究人员在波源的两侧放了两个小球,如下面视频所示,当形成向左传播的单向水波时,波源左侧的小球快速向左移动,而右侧的小球几乎不动,这可能是由于水波极化激元和螺旋桨相互作用的一种非线性效应。这也表明该发现具有潜在的海洋运输价值。


总结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般的浅水波动方程,基于这个理论,他们提出各向异性水深和负水深,并且首次实现水波局域和单向传播,凝练出水波极化激元的概念。这些工作表明,水波可被信息化,有可能实现水波拓扑传输和水体净化等重要应用,同时这个发现为变换流体力学提供了新的见解。该成果入选PRL编辑推荐并被Physics等重点报道。这项工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圳市基础研究面上项目以及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基金的资助下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他们在水波超材料方面已经发表了3篇PRL。



参考文献

[1] J. B. Pendry, L. Martin-Moreno, and F. J. Garcia-Vidal, Mimicking Surface Plasmons with

Structured Surfaces, Science 305, 5685 (2004)

[2] F. J. R. Fortuño, G. Marino, P. Ginzburg, D. O’Connor, A. Martínez, G. A. Wurtz, and A. V. Zayats, Near-field interference for the unidirectional excit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guided modes, Science 340, 328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