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厦门大学物理学系教学改革开启新的探索。9月2日晚,在张武虹老师面向2024级本科生开设的《光学》课程第一讲中,特邀厦门大学物理1980级校友、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钱列加教授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大师第一课”。
作为一门试点改革课程,本次《光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均实现创新,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课堂互动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旨在打造具有物理学科特色的优质课堂。

钱列加教授是光学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致力于激光物理与非线性光学研究,科研成果卓著,教学经验丰富。他于2024年出版《光学》教材,在注重物理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大跨度的科学联想,并尝试将基础知识回归到实际应用中,获得众多关注与推崇,也为母校的青年教师提供了诸多指导和参考。
当晚课堂的主题是“傍轴几何光学”。首先,在“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的哲理的指引下,钱教授强调了光学中最基本的傍轴近似,指出该近似使得光线传输线性化以及光学成像理想化。因此,线性代数中的矩阵方法最为适合于处理傍轴几何光学成像;其次,针对含有多个光学界面和元件的复杂系统,钱教授讲授了通过矩阵运算能够使得我们一次性地获得最终结果,而无需逐次计算每个界面和元件成像的中间环节。这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用数学表达物理之美”;最后,钱教授通过生动实例和逻辑严密的理论推演,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光学世界,不断激发思考与追问。同学们积极响应,在课间踊跃提问,课堂氛围热烈活跃。
课后,钱教授亲切地表示将为所有上课的同学赠送一本由他本人签字的《光学》教材,并且签名题词“读书穷理”,鼓励同学们通过系统性学习课程教材达成通透光学的目标;对此,同学们欢欣鼓舞,现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本学期张武虹老师的《光学》开展革新课程教学,首次授课即邀请杰出校友回校讲授,体现了厦大物理在本科教学创新与优质资源整合方面的积极探索。今后,课程还将继续推进互动式、研究型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与应用的理解与探索能力。 钱列加教授表示,很高兴回到母校参与教学实践,也希望借此机会激励更多年轻学子夯实物理基础,投身光学研究,传承厦大物理人的学术精神。
校友简介
钱列加,厦门大学1980级物理系校友,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WR计划"。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LLP)主任,长期担任我国重大科技计划的专家组成员。因推动利用非线性光学进行强激光的高质量创新所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牵头和合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