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报告题目:
华夏文字复杂网络的演化
报告人:
胡進錕 教授
专家单位:
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
报告地点:
物理楼307
报告时间:
2020/01/13 周一 - 15:00
学术系列:
物理学系学术讲座


专家简介

胡進錕,台灣中央研究员物理所教授。曾在加州大學 ,緬因大學,多倫多大學,比利時自由大學和哈佛大學研究。曾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客座專家和研究員。學術專長包括統計、計算、非線性及生物物理,喜愛歷史和跨領域研究,於學術期刊和會議論文集發表學術論文 340 多篇, Web of Science h-index: 41,google scholar h-index: 48,i10-index: 177。曾獲四次國科會(現為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吳三連自然科科學獎(1989)、台灣物理學會會士(1996)、教育部學術獎(2005)、台灣物理學會特殊貢獻獎 (2014);擔任 EPL (Euro-physics Letters)共同編輯(2009-2016)、Plos One 學術編輯、Scientific Reports 編輯委員會成員和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華人物理學刊, 2018 SCI impact factor: 2.544) 總編輯。曾任國際純粹及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統計物理委員會委員(1987-1993)、秘書(1996-2002)及副主席(2002-2005)。現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及國立東華大學物理學系客座教授。

报告摘要

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包括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華夏文明。 前三種文明所使用的書寫文字並未隨時間演化而成為現代人所使用的文字。 獨有華夏文明所使用的書寫文字,從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戰國時代各國的文字(如楚文字), 秦代的篆書,漢代的隸書,至漢代以後至今使用的楷書,有一脈相傳的演化過程。 每一時期的華夏文字都由字根組成,兩字根若出現於同一文字,則將兩字根連接起來。 這樣某一時期文字的字根,就形成一個網絡。我們已完成甲骨文,金文,說文解字篆書,和康熙字典楷書等不同時期文字字根網絡特性的研究。 我們發現這些網絡都是小世界複雜網絡且有頗為一致的演化趨勢。此研究有助於理解何以華夏文字有淵遠流長的生命期。

报告人 胡進錕 教授 专家单位 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
报告地点 物理楼307 报告时间 2020/01/13 周一 - 15:00
学术系列 物理学系学术讲座